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图片资讯 - 新京报 解读丨粮食总产量首破14万亿斤玉米为何是增产主力军 图片资讯
新京报 解读丨粮食总产量首破14万亿斤玉米为何是增产主力军
2025-01-19 【图片资讯】 0人已围观
简介12月13日公布的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其中玉米增产最为明显,在粮食产量提升中贡献突出,相比2023年,增产121.5亿斤。按照时间区分,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夏粮和秋粮,夏粮主要为小麦,秋粮的主体则是玉米。 在粮食增产中,为何玉米一枝独秀,是怎样的力量推动了玉米大幅度增产?增产之后,市场是否能够消化?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研究员
12月13日公布的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其中玉米增产最为明显,在粮食产量提升中贡献突出,相比2023年,增产121.5亿斤。按照时间区分,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夏粮和秋粮,夏粮主要为小麦,秋粮的主体则是玉米。
在粮食增产中,为何玉米一枝独秀,是怎样的力量推动了玉米大幅度增产?增产之后,市场是否能够消化?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研究员、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解读玉米增产背后的故事。
李少昆(左)。受访者供图
增产,提升潜力最大的作物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6亿亩左右,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超过三分之一,同时分布广泛,从东北到西南都有种植,其中主要的玉米产区有东北产区、黄淮海产区、西南产区和西北产区。
玉米还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李少昆介绍,“我国水稻和小麦的单产,都远超国际平均水平,虽然和最高产的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处在先进行列,产量已经相对较高,提升的空间较小,难度也更高。但玉米单产还相对较低,2023年,全国玉米平均单产为 435.5 公斤,距离高产纪录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国玉米最高产纪录是在新疆创造的1663.25公斤,这其中增产的空间非常大。”
此外,玉米本身是高产作物,李少昆介绍,“玉米是碳4作物,简单来说,就是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可以在同样条件下产出更多的粮食。过去20年中,我们通过长时间的研发和摸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玉米增产技术,增产的路径已经比较清晰,这也是玉米在这几年中快速增产的原因之一。”
记者了解到,由李少昆团队集成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通过密植、滴灌、精准调控等手段,可以有效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技术,由向全国推广。
科技,更少资源更多产出
从2004年开始,李少昆和团队着力于玉米高产技术的研发和继承,20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高产技术,即“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李少昆介绍,该技术有三个核心,即密植、滴灌和精准调控。其中包括耐密品种选育、高质量播种、滴灌水肥按需施用、病虫害综合防治、资源高效利用、抗逆境等多种技术。
“20年中,我们把所有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做了梳理和研究,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同时调和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最终集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李少昆说。
密植是玉米高产的核心,其实也是所有作物高产的核心。在玉米生产中,李少昆团队将每亩播种的玉米数量,提高1千到2千株,在东北,原本每亩播种4千株左右,密植后可以达到6千株,在西北,则可以达到7千到8千株,“密植带来高产,但也带来其他问题,比如透气性的问题,田间作业的难度提升问题、病虫害问题、倒伏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解决,比如选育耐密品种、株行距优化配置、高性能机械播种、化学调控、无人机飞防等。”
滴灌和精准调控也是如此,团队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设置水肥一体的滴灌体系,可以高效利用资源,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的同时,按需施肥灌水和喷药,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据介绍,该技术已在全国各地推广示范,且在多个主产区大面积示范中,创造了吨粮田的成绩,“单季玉米亩产超过吨半粮(1500公斤),早在2013年就实现了,当时只有两亩,是在新疆奇台农场试验田中实现的,今年在新疆伊犁河谷,有10块百亩、千亩示范田产量达到了1500公斤以上。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两年来,在西北、东北、黄淮海玉米产区,都已经有了大面积吨粮田,最高纪录是在新疆奇台农场创造的每亩1663.25公斤。今年在新疆伊犁河谷,百万亩高产田达到吨粮(1164.7公斤),在内蒙古通辽百万亩核心区达到亩产945.29公斤、十万亩连片达到1042.1公斤,可以说,高产已经走进了普通农民的地里。”
平衡,极端气候下怎样稳产
作为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李少昆说,“这些年来,我国对粮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党政同责、稳面积提单产等多种政策的保障下,玉米单产提升的速度非常快,效果非常明显。”
即便在如今,粮食生产依然受到气候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玉米生产遭遇了多重气候威胁,李少昆介绍,“在东北,苗期出现阴雨低温,吐丝灌浆期遭遇连绵阴雨,在黄淮海,6月播种期高温干旱,7月急剧由旱转涝,又连续阴雨,在西北,则主要是高温干旱。但我国幅员广阔,地理气候多样,种植区跨度非常大,这使得我们有了区域间平衡的空间。玉米也是如此,此处干旱,可能别处多雨,此处涝渍,可能其他地方刚好降水充足又没有出现涝害,比如今年的东北,局部地区出现涝害,但周边没有涝害的地方,雨水充沛,产量就非常好。”
而针对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防灾减灾系统,以及覆盖县乡的植保、农技推广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李少昆说,“比如东北,前两年涝害,当地随即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和应对措施,强化排涝能力,这些措施在今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市场,能够消化增量吗?
作为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玉米也是总产量最多的作物。那么增产的玉米,是否有市场需求?
事实上,2023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达到2千多万吨,玉米仍有巨大的市场空缺,这些玉米都用在什么地方?
李少昆介绍,玉米是三大主粮之一,但却不是主要口粮,玉米消费主要有三个部分,饲料、加工、食用。其中,饲用是最大的消费,占全部玉米消费的60%左右,加工占30%左右,剩余的10%,则是食用、种子等各种其他消费。
玉米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李少昆介绍,这些饲料最终转化为肉蛋奶等产品,用另外一种形式,走上了人们的餐桌。玉米还是多种产品的原材料,我国有庞大的玉米加工产业,它既是玉米消费的大户,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在我国,以玉米为原材料的加工产品,有3000多种,举例来说,玉米淀粉及玉米淀粉再次深加工的各种产品,都需要玉米,还有味精,也需要玉米,药品中也大量使用玉米做赋形剂、黏合剂和分散剂、胶囊壳等。比如一家知名的药企,在内蒙古通辽有一个生产基地,生产的土霉素,占全球70%,如果这个基地全功率开工,每年就需要40万亩的玉米。”
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推动着玉米产量的提升,李少昆说,“未来这一市场并不会萎缩,反而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科技的发展而扩大,所以对玉米的需求也仍会逐渐提升。”
未来,增产还有很大空间
不仅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玉米需求的提升都是普遍趋势,李少昆说,“大约在2000年左右,全球玉米需求量开始快速增长,这主要是肉蛋奶等产品需求增加导致的饲料需求增加,以及加工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原材料需求增加,比如美国,大量的玉米还用于生产乙醇,对玉米的需求也自然增加。”
那么,未来玉米产量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吗?李少昆介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非常大,但平均单产还较低,随着高产技术的推广,未来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都很大,而且,提升的技术路径已经清晰,随着技术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必然会带来玉米产量更大的提升。比如沙地,我国有大量沙地,通过推广沙地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种植玉米既可以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也可以起到保育土地的作用,还有旱地,增产的潜力也非常大。”
玉米的持续增产,还有利于缓解我国耕地紧张的局面,李少昆说,“在未来,玉米如果实现大幅度增产,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完全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来,生产其他的作物。”
(单位: 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