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经济日报 内蒙古通辽市多措并举推动粮食稳产增量 学术交流

经济日报 内蒙古通辽市多措并举推动粮食稳产增量

2024-12-30 学术交流 0人已围观

简介粮食总产194.1亿斤,比上年增加5.1亿斤,增幅2.7%;粮食单产1018.8斤/亩,比上年增加20.4斤/亩,增幅2.1%,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二十一连丰”……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粮食生产亮点频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通辽市是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近年来,该市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粮食总产194.1亿斤,比上年增加5.1亿斤,增幅2.7%;粮食单产1018.8斤/亩,比上年增加20.4斤/亩,增幅2.1%,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二十一连丰”……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粮食生产亮点频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通辽市是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近年来,该市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打造“建高标、强科技、重服务、提单产、扩总量”的“通辽模式”,让“中国碗”里的“通辽粮”分量更重。

图为通辽高产玉米田。(通讯员 张启民摄)

“二十一连丰”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稳产增量起到重要作用。走进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苏家堡村,今年新建的0.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依然可见。近年来,通辽市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整合,变小田为大田,建良田、高产田。制发了《通辽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以增粮保供、节水增效为目标,以土地整合、规模经营为抓手,到2026年全市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达到1500万亩以上,同步推进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全覆盖,预计新增粮食产能30亿斤以上。

图为机械化收割的场景。(通讯员 张启民摄)

今年10月召开的中国“科技包市”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观摩座谈会上,专家们对今年通辽市玉米单产提升百万亩核心区进行复测验收。据专家测产,万亩片最高平均产量为1247.22公斤/亩,十万亩玉米“吨粮田”平均产量达到1042.1公斤/亩,百万亩核心区平均产量达到945.29公斤/亩,以上产量分别创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

稳产增量需要良种、良法。通辽市深入加强与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整市推进玉米单产提升,集成推广精准整地、导航播种、滴水齐苗、化控防倒、水肥一体、病虫害防控、籽粒直收等11项技术措施,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标准化管理。搭建“看禾选种”平台10处,鉴选推介高产、耐密、抗逆、宜机收品种11个,建设“四新”示范基地209个、单产提升示范园区14个,开展智能水肥一体等技术试验示范80余项,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602万亩,占全市三分之一的玉米种植面积,带动玉米示范区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种粮大户马忠臣所在的汇民盛丰农民合作社就是在通辽市率先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技术,并借助此项技术实现玉米高产。今年,马忠臣在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的12000亩玉米喜获丰收。“以前因为没有技术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我想把玉米高产密植技术推广出去,我指导他们科学化种植,争取一亩地增产500斤粮,让更多农民受益。”马忠臣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年初,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40多家合作社联合成立“通辽市老黄牛农机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与、中国农业大学、中交一公司、科尔沁区农牧局农业推广中心通力合作,打造智慧农场和数字化玉米生产基地。以200亩智慧农场为核心,拓展打造了万亩数字化玉米生产基地,创建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打造了通辽市玉米生产“耕、种、防、收”的产业链条社会化服务典范。

让“小农户”接轨“大农业”,通辽市创新构建“嘎查村组织整合土地、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紧密联结、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服务”的合作模式,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全市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0家,全市社会化服务与单产提升结合面积858万亩,覆盖苏木乡镇93个、嘎查村1393个。

通辽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通辽市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完善“通辽模式”,整市推进玉米单产提升,努力建设千万亩中国北方单季“吨粮田”示范区,持续提高粮食产能和产量,努力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通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单位: 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所)
标签: 农业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