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农业资讯 - 数据驱动规范化病虫测报灯保障棉花虫情监测精准 农业资讯
数据驱动规范化病虫测报灯保障棉花虫情监测精准
2025-01-31 【农业资讯】 0人已围观
简介数据驱动:病虫测报灯规范化操作保障棉花虫情监测精准 在传统的棉花虫情测报工作中,主要依赖观察记录数据,结合气象因素与棉花生长状况,以及历史资料,对棉花的虫害进行预报。即使使用了测报工具,也可能因为疏忽导致虫情测报不准确。在病虫测报灯的应用中,现在常见的问题是其使用寿命和效果衰减。 一只病虫测报灯有效诱蛾距离为100米,其有效诱蛾面积约47.1亩。当灯管使用1000小时后,发光强度衰减36%
数据驱动:病虫测报灯规范化操作保障棉花虫情监测精准
在传统的棉花虫情测报工作中,主要依赖观察记录数据,结合气象因素与棉花生长状况,以及历史资料,对棉花的虫害进行预报。即使使用了测报工具,也可能因为疏忽导致虫情测报不准确。在病虫测报灯的应用中,现在常见的问题是其使用寿命和效果衰减。
一只病虫测报灯有效诱蛾距离为100米,其有效诱蛾面积约47.1亩。当灯管使用1000小时后,发光强度衰减36%,有效诱蛾面积缩小至30.2亩,比原始值少16.9亩。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上述情况所示,在300小时后,这种衰减速度加快。这意味着,一只病虫测报灯连续使用时间最多应控制在3000小时以内,而有些措施站却由于经费限制,不断地继续使用未坏的灯管,从而导致诱蛾效果下降、准确性和一致性差异显著。
目前,大部分措施站由于财政拮据,没有建立专门用于观察昆虫行为的小规模作物圃田,只能借助农户植有棉田来进行调查。然而,由于农户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疾病及害兽,这些调查数据往往无法真实反映出棉花害兽发生消长规律。此外,由于工作量大且人手不足,有些措施站在关键时期只能抽调几块样本进行调查,而不能全面普查,因此影响了结果可信性和代表性。此外,每个措施站在不同日期或间隔天数均有差异,如有的每3天检查一次红铃蟹卵,有则5天检查一次等,使得地区间和年度间资料之间难以做到直接比较或保持一致。
对于如今采用的现行方法规定,如果发现蚜类或红蜘蛛,就需在植物成熟前五点取样,并对每株植物固定三片叶子上的蚜量、蜡质量。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除了要定点定株,还必须对每株植物中的三片叶子都保持固定,以确保统计结果的准确无误,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这些害兽的情绪变化。
因此,无论是利用哪种技术手段进行棉花害兽的监测,都必须严格遵守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同时统一所有相关观察统计标准。这将极大提高我们的监测结果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精准服务,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