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农业资讯 - 从田头绿到餐桌鲜 科技助力打赢蔬菜保鲜战 农业资讯

从田头绿到餐桌鲜 科技助力打赢蔬菜保鲜战

2025-01-14 农业资讯 0人已围观

简介“速冻萝卜刚下船就变色,这次八成又得被退货。” “从张家口运到北京,不到10个小时,西兰花都变黄了。” “鲜切辣椒送到后厨才一天,便软塌塌的,还出水,咋回事儿啊?” 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保鲜加工团队成员,时常会接到菜农和企业的求助电话。 “帮农民打赢蔬菜‘保鲜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前,加工所所长赵晓燕告诉记者

“速冻萝卜刚下船就变色,这次八成又得被退货。” “从张家口运到北京,不到10个小时,西兰花都变黄了。” “鲜切辣椒送到后厨才一天,便软塌塌的,还出水,咋回事儿啊?” 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保鲜加工团队成员,时常会接到菜农和企业的求助电话。 “帮农民打赢蔬菜‘保鲜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前,加工所所长赵晓燕告诉记者,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科研人员矢志攻关,使蔬菜保鲜期大大延长。 破解预冷难题 蔬菜要保鲜,快速预冷是第一步,也是第一道难题。 “所谓快速预冷,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在蔬菜离开田间那一刻,迅速将其品温降到可长时间保鲜的适宜温度。”保鲜加工团队研究员王清打比方说,“这一过程,犹如给蔬菜穿上一套隐形保鲜‘铠甲’。” 为了破解各种蔬菜的温度“密码”,团队在实验室里搭建了多个预冷试验平台,日复一日地记录不同温度下各种蔬菜的生理变化,逐个确定它们的温控数值。 气冷速度与湿度综合调控保持、多层箱装果蔬流态冰充填、微纳米臭氧杀菌与预冷一体化加工……历经数月攻关,一项项技术与工艺走出实验室,迈进“应用场”。团队先后为数十种蔬菜量身定制了加工标准,创建出一整套预冷技术体系。 “除了技术,我们还研发出一系列适用于各种蔬菜的预冷装备。”赵晓燕说,这些设备有效提升了预冷效率,可将城市保供的主要蔬菜品种保鲜期延长2—4倍。 揭开色变谜底 解决了保鲜时长难题,色变问题又随之而来。 “蔬菜在贮藏和预加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意料不到的色变挑战。”赵晓燕告诉记者,萝卜芯可能会变蓝,山药则容易变黄,大蒜常常泛绿,而百合鳞茎往往会转变为粉色。 “一旦发生色变,就有可能导致整批货物被退回。”保鲜加工团队成员说,这是菜农和生鲜企业普遍担心的问题。 必须揭示蔬菜色变机理,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但从哪种蔬菜开始呢? “就从品种繁多的萝卜着手吧。”有团队成员提出。 大家先模拟蓝色素在外部环境中的合成过程,再在萝卜体内进行色变验证,终于揭示出萝卜芯变蓝的谜底——4-羟基-3-甲基吲哚硫代葡萄糖苷在氧化作用下会引发蓝变。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不仅确定了萝卜蓝变的氧气临界值,还研发出“适宜品质协同适配气调包装”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包装内的气体成分,创造出一个不利于蓝变发生的微环境。”说。 随着萝卜蓝变问题的解决,大家又接连理清了更多种类蔬菜的色变物质及其色变原理,明确了调控色变的关键酶,建立起一套涵盖蔬菜贮藏保鲜、加工过程色泽保持与品质控制的技术体系,破解了山药变黄、大蒜泛绿、百合转粉等蔬菜色变难题。 防控出水顽疾 “赵老师,这鲜切辣椒出水问题太严重了,刚送到餐饮店就被客户投诉!” 鲜切蔬菜企业主老张的一条微信,让保鲜加工团队放下手头工作,立即着手研究辣椒“流汤”的缘由。 团队继续攻关,通过转录组学检测、扩增子测序等技术,揭示了鲜切辣椒软化出水的分子机制。 弄清了机制,光保鲜技术跳入大家脑海。“通过选取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蔬菜,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促进有益物质的合成。”团队成员赵文婷解释。 最终,团队成功建立起“减菌处理—光照调控—低恒温贮藏”综合防控体系,将鲜切辣椒的货架期延长了2—3天。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陆续解析了西瓜、番茄等瓜果鲜切水渍化的机理,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近两年来,保鲜加工团队创新研制的一系列保鲜加工技术,已推广至北京、上海、深圳等75个城市,为相关行业新增销售额125.64亿元、利润5.86亿元。

标签: 农业资讯农业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