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 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再生稻单产 科普文章

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再生稻单产

2025-02-02 科普文章 0人已围观

简介一种两收、产量高、成本低,再生稻是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据统计,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已超过1500万亩。但是,头季稻收割碾压率高一直是制约再生稻推广的“卡脖子”问题。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在实践中探索宽窄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再生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助力再生稻单产提升。 李耀明关注再生稻已有8年,此前他主要关注收获环节如何降低碾压率,团队已研发出履带全喂入式再生稻联合收获机

一种两收、产量高、成本低,再生稻是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据统计,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已超过1500万亩。但是,头季稻收割碾压率高一直是制约再生稻推广的“卡脖子”问题。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在实践中探索宽窄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再生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助力再生稻单产提升。 李耀明关注再生稻已有8年,此前他主要关注收获环节如何降低碾压率,团队已研发出履带全喂入式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大幅降低了头季稻收获的碾压率。但他发现,有碾压就意味着有损失,特别是被碾压的稻子和未被碾压的相比成熟不一致、整米率低,严重影响了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此他逐步将视角转到全程机械化整个过程上,特别是机艺融合,以此实现零碾压。 李耀明介绍,再生稻种植时,要同时考虑育秧、宽窄行插秧、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整个环节,借助北斗定位导航,再结合再生稻的特点,让机械按照轨迹来作业,就可以实现无碾压。宽窄行是关键,宽窄行可以提高水稻通风、分蘖能力,但如何将其运用到再生稻有一定难度。一是如何保障收获不碾压,让履带刚好走在宽行里面;二是宽行种植比正常种植少了一行,如何保障产量。要想机收零碾压,就要使收获机的路径规划和插秧机的路径规划是一样的轨迹,李耀明团队研制的宽窄行插秧机和收获机,帮助解决了第一个难题。“宽窄行种植,将机械履带宽度调整为30厘米,宽行距离为50厘米,机械对行收获,履带刚好走在行间距里,借助北斗导航自动直行,机械便可不碾压水稻。”李耀明说。 头季是否减产跟株距、肥水管理、每亩的基本苗等有很大关系。为此,今年初,李耀明集结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组成了多学科交叉团队,合力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河口村开展“再生稻提高单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试点。3月育秧,4月26日宽窄行插秧,8月16日头季收获,11月初再生季收获……专家们记录了整个再生稻的生长情况。“宽行边际效应使得宽行植株的穴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了很大提高,穗头长得大,最多分蘖出了22穗/穴,保障了头季水稻产量。”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表示。 “试验测产显示,株距12厘米,总亩产969.34公斤,比常规种植方式提高了12.1%;株距14厘米,总亩产894.12公斤,比常规种植提高了3.3%。”李耀明说。基于宽窄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再生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李耀明团队计划2025年在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重庆市等地推广至1万亩,2026年推广至10万亩以上。

标签: 农业科普文章